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外交決策與政策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Analysis of Foreign Policy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國際關係組  
授課教師
徐斯勤 
課號
PS3203 
課程識別碼
302 342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社科4 
備註
開學後欲加簽之雙修輔系者,請出示歷年成績單證明並加簽。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8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乃以社會科學院政治系國際關係組三年級同學為主要對象所開授之必修課,學程為一學年。本課程旨在介紹討論現代國際體系中,國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三個層面:(1)輸入因素(2)決策過程(3)政策產出。本課程將兼重法則、理論、概念的說明,以及其與事實例證之間的相互印證。上學期課程,主要側重在前一個層面,下學期課程將側重後兩個層面。本課程在通論性介紹之外,也對於個別外交政策議題、個別國家政策等特定範圍進行討論。準此,本課程的設計,將同時提供外交政策分析的一般性、基礎性知識,以及對於當代與歷史上特定之主要外交政策事實性發展的理解。
 

課程目標
1. 導論。 2. 專題演講:歐盟的中國政策──政策過程與產出(U.K.’s and EU’s Foreign Policy: A Look at China)(演講人:Mr. Michael Reilly, Director General, British Trade and Cultural Office)。 3. 外交決策與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目標、國家利益、國家角色、描述與解釋的分析層次問題:1–chaps. 4, 5; 2–pp. 2-29; 3–chap. 5; 4–pp. 45-54, 62; 5–pp. 5-8(細讀), 24-53(擇要閱讀)。 4. 影響外交決策與政策的個人層次與國內層次因素:民意、社會階級、利益團體、選舉政治、行政──立法關係、政府部門特性、感知理論 :6–pp. 358-369, 428-465; 7–chap. 2; 8–pp. 319, 329-330, 338-342, 344-345, 348-350, 354-355, 356-357, 372-373, 78-379。 5. 影響外交決策與政策的國家層次因素:意識型態與政治文化、地緣因素、經濟發展型態、民主和平論:6–pp. 369-401; 9–chaps. 4, 7, pp. 267-272; 10–pp. 59-62, 74-82。 6. 影響外交決策與政策的體系層次因素:國際無政府狀態、國家間的權力分配、權力均衡、威脅均衡理論以及國家對外行為類型:11–pp. 111-123, pp. 130-140, pp. 155-162;12–pp. 148-153, 158-161, 171-180。 7. 回顧與總結。 8. 期末考 。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課堂參與(20%)、作業(30%)、期末考(5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三) 課程讀物:
1. K. J. 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4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3).
2. 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中譯本,袁正清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Joseph S. Nye,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中譯本,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民國九十一年)。
4.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0) , pp. 45-62 (檔案下載).
5.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July 2000 (檔案下載).
6. Jerel A. Rosati, The Politics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93).
7. 魯義,中日相互理解還有多遠──關於兩國民眾相互認識的比較研究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8. Robert Jervis,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9.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2001).
10. Steve Chan, “In Search of Democratic Peace: Problems and Promise,” 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41, No. 1 (May 1997).
11.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 : Addison-Wesley, 1979), 中譯本,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北:五南,民國七十八年。
12. Stephen M.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